目前歐美和日本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用途結構有一定差異。歐美主要用于防彈衣和武器裝備,占總量60%~70%,其次為繩纜占20%,漁網等占5%、勞動防護占5%;日本主要用于繩纜、漁網、防護類,特別是防切割手套,在汽車生產涂漆工序的使用已達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總需求量的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自商業化生產以來,一直在迅速發展。美國發生恐怖事件和世界不斷發生局部戰爭以來,防彈衣料和軍需裝備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需求迅速擴大。同樣在民用領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品以其優良的性能,迅速成為海上用繩纜、遠洋漁網和海上網箱等的主要材料,其市場需求保持旺盛的增長。盡管荷蘭帝斯曼公司、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和日本三井公司近幾年多次增建擴產,產量以每年 8%以上的速度遞增,但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1、 荷蘭帝斯曼公司的情況。2001年美國發生恐怖事件后,以美國為中心的防彈衣用產品需求激增,帝斯曼公司迅速擴建,將生產能力增加10%以上。據報道,2006年荷蘭帝斯曼公司計劃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 Greenville工廠原有生產線的基礎上,再新建1條生產線,將使該公司纖維生產線總數達到10條,新裝置預計將于2008年早期投產。而且Greenville工廠的產品直到今天主要供應美國軍隊和執法機構。
2、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情況。美國霍尼韋爾公司至今沒有擴產,2006年與帝斯曼公司就有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分歧達成諒解,默認帝斯曼公司在美國境內的不斷擴產,其詳情不得而知。據悉霍尼韋爾公司生產工藝的主要輔料為氟氯化碳(俗稱氟利昂),氟氯化碳的使用給擴產帶來了巨大技術障礙。
3、日本三井公司的情況。2003年4月日本三井公司開始建設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生產線,加上原來的生產裝置,使日本的年設計生產能力達到800噸。產品重點放在擴大作業手套、釣魚線和繩纜市場上。